党建动态

物电学院:党建与科研“两手抓” 助推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10-29作者:吴思雨 刘珍言来源: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科研创新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成果转化落地,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物电学院开展“党建引领,科研创新”系列科研团队交流活动。活动期间,8支科研团队轮番亮相,5场学术交流接续开展,形成了党建与科研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的良好格局。

党建领航,点燃科研创新“强引擎”。4月3日,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学院党委书记张珍、院长李明、副院长李辉及各科研团队代表齐聚一堂,共话科研发展。会议伊始,李辉致欢迎辞,系统阐述了本次交流会的举办背景与议程安排。随后,8支科研团队依次登台汇报,既聚焦最新研究方向亮出阶段性成果,又结合学科发展趋势明晰未来科研规划。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代表聚焦科研难点与跨领域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提出诸多前瞻性意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李明在总结讲话中肯定本次活动成效,强调其为科研团队搭建了高效交流平台,并就学院下一步科研重点、资源整合与成果转化提出明确要求,为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交叉融合,打造学术交流“立交桥”。4月17日,系列活动持续推进。会上,徐坚副教授以“LED 与激光照明未来发展”为题,深入剖析了该领域的技术现状与未来趋势;教师李德奎围绕“光偏振技术及应用”展开报告,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技术原理与产业应用前景。报告结束后,师生围绕技术瓶颈与应用场景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进一步拓展了学术视野。参会教师就后续教学科研计划作出具体安排,李明在总结中强调,要以学术交流促进师生协同创新,推动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与科研发展的实际动力。

智能赋能,构筑研究创新“新高地”。 5月6日,系列活动聚焦学科交叉与智能赋能。宗海涛副教授以“二氧化钒相变机理及其应用”为题,系统阐释了材料的相变特性与调控机制,并展望了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潜力。王新良教授则分享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实践,内容涵盖AI赋能金属材料设计、基于YOLO模型的小鼠癫痫行为分析以及反诈大模型的研发与应用,生动展示了机器学习技术在解决不同领域前沿问题中的强大能力。在交流环节,与会教师就报告中的关键技术、模型优化及跨领域合作可能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李明在总结中强调,人工智能辅助科研是引领未来的重要趋势,要主动把握机遇,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攻克科学难题,持续强化学科交叉的广度与深度,共同构建智能驱动的研究新范式。

攻前沿难题,展现科研实力“硬担当”。6月3日,系列活动回归科研攻坚主题,重点围绕“信息感知与探测”“智能传感器与系统”两大核心项目展开深度研讨。其中,“信息感知与探测项目”团队锚定无人机应用、能源安全两大关键研究方向,详细介绍了车载电磁领域的近期突破成果与后续推进规划;“智能传感器与系统项目”团队以氧化物材料为研究基底,深入探索BiFeO₃基材料的性能优化路径,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疾病筛查等民生领域。这些研究进展充分展示了学院在前沿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科研实践平台,进一步增强了学院的科研实力与学术影响力。未来,这些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推动学院在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方面取得更大进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促进技术转化和产业升级。

重内涵发展,激活人才培养“动力源”。10月21日,系列活动顺利收官。贾兴涛副教授作“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对Fe-MgO-Fe隧道结电子输运的影响”专题报告,从微观层面深入解析该效应的作用机制,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新思路。教师张恺结合自身研究方向,针对报告中的学术问题、方法创新提出疑问,并围绕“信息获取与信号处理”研究团队的科研内容、典型应用场景进行分享交流。在导师研讨环节,参会导师围绕科研团队协作、课题深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交换意见,为团队后续科研工作的落地与深化提供多元解决方案。李辉在总结中指出,此类学术交流活动是提升科研水平、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学院将持续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助力科研团队成长。

“党建引领,科研创新”系列活动是学院推进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党建与科研融合发展路径,以科研创新为引领、以廉政建设为保障,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范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学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 我院开展“铭记抗战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主题党日活动 下一篇: 物理系党支部联合应用物理系党支部走进焦作十中开展科普志愿服务